重庆,简称巴及渝,位于中国西南部,是中国中央直辖市、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、超大城市、国际大都市,长江上游地区经济、金融、商贸物流、科技创新和航运中心,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,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,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;[1] 西部开放开发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;东邻湖北、湖南,南靠贵州,西接四川,北连陕西。
2015年末,重庆总面积8.24万平方千米,辖38个区县(自治县),户籍人口3371.84万;2015年,该市地区生产总值15719.72亿元。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,地貌以丘陵、山地为主,其中山地占76%,有“山城”之称;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年平均气温在16~18℃,常年降雨量1000~1450毫米,春夏之交夜雨尤甚,有“巴山夜雨”之说;有长江三峡、大足石刻、武隆喀斯特等人文景观。
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余年,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;因嘉陵江古称“渝水”,故简称“渝”;宋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,称为“双重喜庆”,故此得名;1929年建市,抗战时期被定为中华民国陪都和永久陪都;[5]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西南大区驻地和中央直辖市,后又为四川省辖市、国家计划单列市,1997年又恢复成为中央直辖市。
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;有千余家科研机构,67所高校,89万多科技人才。同时拥有中国(重庆)自由贸易试验区、中新(重庆)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、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等。
历史文化
巴渝文化
巴渝文化代表:渝派川菜(渝菜)、龙门阵、重庆方言(渝语)、战时首都文化、川剧、袍哥文化、重庆码头文化、川江号子、蜀绣等。
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。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,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。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,大自然的熏陶、险恶的环境,练就一种顽强、坚韧和剽悍的性格,因此巴人以勇猛、善战而称。
古代巴族能歌善舞,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“战舞”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,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廷舞蹈。巴渝舞是集体舞蹈,刚劲有力,富有气势,到了汉代,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乐,在宫廷庆典时进行演示。
重庆的山歌民谣中各种类型的劳动号子丰富多彩,三峡纤夫与险滩恶水搏斗高唱“川江号子”,打石头有“石工号子”,抬滑竿的有“报路号子”。自古以来巴人又喜欢“摆龙门阵”(讲故事),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,直至今日喜欢“摆龙门阵”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。
陪都文化
陪都文化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,随着国民政府迁渝,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,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,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、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纷至沓来,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、学者来渝执教,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,诸如张大千、胡适、傅斯年、林语堂、钱穆、梁实秋、郭沫若、柳亚子、马寅初、陶行知、梁漱溟、徐悲鸿、老舍等,使陪都文化兴盛一时,重庆成为了当时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。而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“文化坝”。从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,如丁肇中、朱光亚、周光召、邹家华、茅于轼、吴敬琏、丁雪松、王家声等。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。
方言文化
重庆方言,亦称重庆话、渝语,属西南官话。狭义的重庆言子,专指重庆人的“展言子儿”,即歇后语或陷语,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。
明代,大量湖南、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,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%以上。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,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,所以在语言上,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、直、平。
城市象征
市树:黄桷树
黄桷树系桑科,榕属,落叶乔木,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。忍高温,耐潮湿,抗污染。自古重庆地名以黄桷冠之者众,北魏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江水又东经黄桷峡(铜锣峡)”。宋朝《图经》云:“涂山之足,有黄桷树,其下有黄桷渡”。1986年,黄桷树被定为重庆市树。
市花:山茶花
山茶花系山茶科,常绿小乔木,花期长,抗污染,容易栽培,品种达到73种。花色鲜艳,有多种颜色,栽培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。1986年,山茶花被定为重庆直辖市市花。
文化场馆
截至2014年末,全市共有博物馆78个,文化馆41个,公共图书馆43个。出版发行报纸62639万册(份)、各类期刊5740万册(份)、图书13278万册(张)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0.415册(张)。
已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、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、重庆历史博物馆、重庆自然博物馆、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、合川钓鱼城博物馆、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、史迪威旧居陈列馆、红岩革命纪念馆、歌乐山烈士陵园、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以及万州、铜梁等区县博物馆共40多个。
重庆大剧院、国泰艺术中心、重庆图书馆、重庆美术馆、重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已先后建成。
重庆拥有集山、水、林、泉、瀑、峡、洞等为一体自然景色,又拥有熔巴渝文化、民族文化、移民文化、三峡文化、陪都文化、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文化景观。自然风光尤以长江三峡闻名于世。
全市共有自然、人文景点300余处,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(大足石刻),世界自然遗产2个(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、重庆金佛山喀斯特),国家5A级景区7个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,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,国家森林公园24个,国家地质公园6个,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。
截至2016年6月30日,全市共有199个A级景区,5A级7个,4A级73个,3A级74个,2A级43个,1A级2个。
发表评论
相关内容查看全部
Copyright(C) 2010-2021 527ss.com (韶山旅游)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韶山旅游任何信息
精品韶山,专线经验,专业操作,万人选择!韶山一日游天天发团,长沙市二环内上门接,承诺不满意就退款的韶山一日游专线线路!
韶山旅游客服热线电话:0731-85678026,15111433300 陈经理 (24小时) QQ:2323600844(业务咨询)1486753189(网站链接)
韶山旅游攻略网提供长沙旅游,长沙到韶山一日游,韶山一日游,长沙到韶山旅游,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,长沙一日游等高品质的精品旅游线路
运营资质:云之梦旅游 旅游许可:L-HUN-01378
网站备案:
湘ICP备18021764号-7
版权所有:韶山旅游 技术支持:韶山旅游